中文書籍揚帆出海

隨著華文世界近年來在文化、科技、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長足進展,國際讀者上越來越關注中文出版。然而,目前中文圖書在西方主流書市佔據非常小的份額,原因除了一系列版權與產業相關的問題外,主因是東西方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認知理解障礙。想讓中文圖書順利進入國外主流市場,到地又到位的翻譯是關鍵,翻譯品質的高低最終決定作品在國外市場的成敗。

那麼,要如何翻譯才能讓圖書更容易被外國讀者接受?

首先要從根源上充分理解原文語言和目標語言在語言結構上的異同。以中譯英為例,中文屬於意合語言,英文屬於形合語言,如果說英文像是一串排列有序的珍珠,中文就是散落的寶石,要如何把散落的寶石串成珠鏈,就需要對寶石和珍珠本質均有深刻的理解認識。再加上中英文化及文學傳統的迥異,中英翻譯的困難遠大於歐洲語言間互譯。

為了不在語言的轉換中丟失原著的寫作風格,最好採取中外譯者合作的模式,即母語是中文的專家翻譯+外文母語的專家審校,或者反過來,外國譯者+中文審校,以確保對中文語言和文化脈絡的通透理解,並以到地的外文傳真重現。再者,最好直接從中文直接譯為目標語言,而非經過第三語言(通常是英文)的轉譯,由其是較早期,台灣市面上非英文原著的翻譯文學,常是在二手、三手譯入譯出後成了變形記,令人讀得苦笑不得大為搖頭。

另外,有些文學作品帶有鮮明的個人寫作風格,或有重重隱晦的文學指涉,連國內讀者都不見得能準確理解。這是,最理想的狀況是由原作者和譯者直接溝通、協作翻譯。在歐洲文學圈,原作者很可能通曉目標語言,這是常見的模式。《玫瑰之名》的作者翁貝托.埃可講究字字珠璣,他在談翻譯的小書《大鼠還是小鼠?翻譯的協商》中,就仔細描述了對「創譯」的極高要求:不光是要忠實呈現內容,還要能產生相當的文學效果。例如,他以義大利文描寫一段從火車廂向外望去的田園風景,意圖是要在熟讀義大利文學經典的「理想讀者」心中,喚起但丁《神曲》的篇章。他要求英文譯者重新創作一段能產生類似效果的相似景色描述,但這回得要讓人讀出彌爾敦的《失樂園》。翻譯的境界能如此之高,這可說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了!

另外,中文世界和西方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也可能加深對圖書內容的理解障礙,翻譯就得起兩種文化間的橋樑作用。例如,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代表作《三體》廣受中外科幻界盛讚,並於2015年獲國際科幻大獎星雲獎、雨果獎、軌跡獎、坎貝爾獎和普羅米修士獎提名,最終奪得雨果獎,普遍認為,除了原作品質上乘,該書的英譯者,同為科幻作家的劉宇昆也是功不可沒。從他和劉慈欣聯袂現身頒獎現場,就可以看出翻譯在本書國際成功當中的地位。《三體》背景複雜,不乏冗長的段落,還有大量的政治語彙,對不瞭解中國文化和政治史的西方讀者來說,是理解上的挑戰。劉宇昆的翻譯拆解了較長的段落,並刪去一些修飾詞,甚至調整段落的語序,以使敘事邏輯更符合西方讀者的習慣。為了顧及西方政治正確的顧慮,譯者還將原文中諸如「普通女性」、「科學女性」、「女孩子」這類字眼換成較中性名詞,同時淡化或刪除部分對女性的描寫。少了這些精心考量的翻譯策略和反覆斟酌的用詞,外國讀者就無法充份欣賞《三體》,甚至可能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除了文字翻譯上精益求精,編排要符合外文圖書的慣例,還要在封面設計、排版風格、字體間距、用紙印刷等各方面儘量符合目標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另外,還可以請當地作家潤色譯文,或為讀者寫序、介紹作者及作品背景,讓書更接地氣。

不管是專業的學術書籍、嚴肅的文學、文化史地介紹、當代政經發展或人物評傳、或輕鬆的大眾讀物,中文圖書在海外的發展空間巨大。只要處理好書籍翻譯的關節,中文書一定能在世界市場上發揮更大的力量。

請發表您的意見評論

您的Email不會被公開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