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他人對你的研究的評價?

我的研究價值多高?要如何衡量他人對你的研究的評價?

是出色成果或是人氣研究?

研究人員的職業生涯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不停的在建立自己的專業且隨時準備證明其專業,尤其在現今〝出版或滅亡〞的環境下,研究人員的最後一篇出版文章就代表了研究人員的出色程度,意即別人對你的觀感即是真實的,但被大量引用文章時,到底表現出來的是出色成果還是人氣研究?若是兩者皆是那當然沒什麼好擔心的,若是有出現偏頗,那麼科學研究的衡量體系則存在著不公,這樣的情況導致學者和研究人員在不停努力證明自己的同時,也開始尋找不同的評價體系。

所謂的非常生硬的手段

在過往文章中不只一次的提到 影響係數IF和引用數量,是因為此衡量指標深深的影響了學術出版的整個體系整整六十年。就像是使用GOOGLE排名來給予網站先後順序級別,影響係數利用高引用產生影響力大的關係,給予期刊聲望的排名。評論家認為,此乃60年前的生硬手段,最多能將聲望特別高的期刊在眾多期刊中區分出來,卻完全不能用來衡量個別研究論文的品質。

 文獻計量學bibliometrics

透過追蹤引用情況來衡量研究品質的方式,有鑑於引用量是目前唯一能讓科學研究人員明確證明自己的文章有被閱讀的方式,各方機構各自研究了不同指標,例如:citation(文章被引用量)以及number of citations per document(篇均引用量)、self citations(自引量)、highly cited papers(高引用率文章)和h-index等分析方法,但其中絕大多數都還是掛靠於期刊影響係數和引用量之上,所以也還是不能完全自成一格。

 文章級別的指標

若是要說現在與六十年前有何不同,那必定是現在的科技能夠在收集到關於文章的更多資料了。關於網路計量學的新專有名詞開始為人所知,例如:cybermetrics, webometrics, altmetrics與期刊聲望和訂閱數量相比,線上閱覽人數、書籤、轉發、博客、分享等網路行為更能代表現代人對於一篇文章的興趣程度,雖然不少反對人士稱這類網路行為極為容易受人操控,但從支持者的角度來說,實時的文章使用數據所擁有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屈指可數的幾個虛假灌水行為,這樣的風險是值得的。

指標的使用取決於誰?

不少科學研究人員對於這類新興的計量指標是讚譽有佳,希望能在不久的未來能取代或是完善現有的落後體系,然而很大程度上這不取決於研究人員的喜好與想法,更多的是研究機構和提供研究經費組織如何看待此類數據,能否接受該數據為表現研究品質的可信措施!畢竟,在聚合資源統整的情況下,為了某文章大量創建數據和鏈接並不是難事,但隨處可見並不等於利用率高科學性強,你說是嗎?

請發表您的意見評論

您的Email不會被公開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