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申請大樂透──審查委員有眼無珠,不如抽籤?!

在做研究教學之外,申請研究計畫經費是當代每一位學者必須加入的戰場。同儕審查制度曾是投稿期刊論文和申請計畫獎助的唯一篩選機制,不過,在申請計畫的部分,進來有機構提出了隨機的盲選方式。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最先點出問題。這兩所機構的申請成功機率低得不具鑑別度,審查人被迫在同樣好的申請件中選出幾個給予獎助。機構高層說得中肯:獲得獎助就像中樂透,卻沒有樂透盲選省時省力公平的好處。

自2015年開始,紐西蘭的科學技術創新國家科學挑戰賽(SfTI fund)及健康研究委員會(New Zealand Health Council)施行盲選,後者的高級研究資金經理指出,水準最高和最低的申請件很容易分出來,評審委員的時間都花在整理中間程度的計畫排序上,不如將排序時間省下來。德國福斯基金會(Volkswagen Foundation)自2017年開始實驗部分盲選,部分申請依然透過同儕審查篩選,其他則由符合條件的申請件中抽出得獎者,基金會表示,盲選排除了長久以來困擾學術界的偏見影響,更擴大了中選計畫的多元性。

2016年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SNSF)進行了一次對評審專家偏見的調查,結果顯示,申請人推薦的評審專家給申請人好評的比例是其他評審專家的四倍,為了避免偏見,SNSF馬上停止了申請人推薦審查人的做法,在2019年也開始在青年科學家的評選上嘗試盲選方法。

乍聞盲選制度時,學術界普遍第一反應是荒謬!學者提出,研究計畫的審查制度是要保證研究能力較強的人能夠獲得補助,而不是齊頭式的平等;也有學者表示,面對同儕審查制度會盡全力撰寫申請書,但若知道全部或部分篩選是隨機的,就會只求滿足基本條件,因此判斷,盲選制度會降低申請件水準。

審查單位的專家們卻表示,部分盲選制度能使獲獎的學者謙卑,而落選的學者不太過於失望,因為兩者都明白運氣扮演了關鍵角色。另外,計畫申請的目的不完全是為了讓研究能力最強的人獲得獎助,研究能力強的未必會投注在創新的題目上,政府要保障最「具有創造知識可能性」的計畫得到發展機會。

更何況,科學知識進展在21世紀達到空前的快速,目前適合的審查人越來越難求,成為同儕審查制度的重大限制。崇尚理智的學術界,會願意承擔因審查人數及能力有限而拖慢處理程序的風險,還是願意承受納入隨機因素的篩選制度有疏漏的風險,以換取更高的知識創造速度?畢竟延遲解決問題的風險、與制度造成疏漏的風險,孰大孰小還很難說。

請發表您的意見評論

您的Email不會被公開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