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了學術這一行還有假期嗎?

我正在中國進行博士後研究兼講師,在美國拿的學位,又在歐洲做過兩年研究,這個年紀已經結婚有小孩了,今年春節本來考慮全家去小旅行,但是一想到必須完成博士論文的出版計劃才能在目前的學校待下來,就打消了旅行的念頭,寒假就是除夕夜、年初一、初二和家人吃團圓飯,向長輩們拜年,其餘時候還是以比較輕鬆的心情整理好書稿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吧,四月還有兩個會議等著呢。

從念大學的時候開始,知道自己要走學術這一行,寒暑假都在進修語言,讀碩士班開始,除了上課、寫論文,還開始中英翻譯工作,走到哪裡都是電腦一開,一上網就開始工作,沒有所謂下班時間,到現在十幾年了,已經很習慣這種生活模式。

我在美國的同學,不管是留下來的、還是在其他國家找到職缺的都一樣,不是忙著投稿期刊論文,就是忙著出版計劃,我最近還幫以前的教授翻譯了他一本專書的前三章,我所知道的教授也從來沒閒過,以前和導師開進度會議,除了聖誕節到新年那一週,其他任何時間,能就見面,不能見面就視訊,從沒有間斷過。

英國醫學期刊(BMJ)刊登了一項大型研究,指出學術界有超時工作的文化,在調查2012-2019年49000篇手稿及76000件同儕審閱之後,發現由於包括備課、批改作業及教評等庶務在內的教學行政活動繁忙,大部分大學教師的學術研究都是週末及假日進行的;這個情形已經持續了多年,而且普遍存在於各個國家。

不僅在美國和歐洲等地的學者沒有假日,台灣也早就形成了這樣的氣氛。其實我母親也是一位教授,她和我從小喊叔伯阿姨的其他教授們三十年如一日工作著,我們的旅遊經驗都是她到外地開會的時候順便走走的。只能說我們都下定決心投入在學術研究這行,因此樂在其中。

紐約時報也剛討論過這個現象,不僅出版或滅亡/不登則廢(Publish or Perish)讓學者絲毫不敢懈怠,科研領域繁重的同儕審閱工作也讓有責任感的學者心理負擔頗重,紐時報道中有位平均每年作100-200次同儕審閱工作的學者,覺得犧牲了個人和家庭生活,而就我所知,美國頂尖大學的教授都有這樣的心理準備,許多比我年長的教授都沒有小孩。歐洲青年學會(Young Academy of Europe, YEA)也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約有半數受訪者每週工作時數在50小時以上,其中行政庶務佔據工作時數比例達19%,而且被受訪者評為瑣碎而無意義,與研究八竿子打不著。

雖然我們無力改變學術的大環境,還是有些方式能夠緩解時間不夠的壓力,甚至提升論文的完成度,比如完成博士論文的時候我就找了,因為英文寫作和編輯都是學術外的專業;果然,最終呈現的結果是,近乎完美的語言和乾淨利落的格式編輯讓考試委員們都很滿意。如果英文文稿編輯壓縮了您的個人和家庭時間,不妨考慮專業的協助,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能平衡,在學術這一行裡更稱心如意。

請發表您的意見評論

您的Email不會被公開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