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你的研究結果有多大的影響力?

科學研究最純粹的目標,莫過於增進我們及未來世代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在這樣的前提下,一個成功的研究,理應引導該領域朝未知邁進,拓展人類知識的廣度,對未來世界影響深遠。

但這種概念難免有些抽象,科研人員該如何衡量自身研究能否增進人類對世界的了解呢?而其影響力又為何?

  1. 影響力衡量指標

對學術出版領域稍有涉獵的人都知道,研究的文獻引用數量可說是最為常見也最基本的影響力衡量指標,但由於引用數量可人為操控,加上研究文章從投稿到見刊約莫需花上兩年,這段時間該如何衡量?

Altmetric(非官方翻譯為替代計量學)為一項較新的影響力衡量指標,特點有二:第一,其將單一文章的點閱量、分享、追蹤、後續討論、儲存書籤、下載、引用和推薦等線上的行為都列入計算當中;其次,可以在短時間內統計出結果。這項新的影響力衡量指標引發學術圈的熱議,也同時帶來些許質疑,例如,混淆影響力和人氣的可能性、「影響力」和「注意力」(attention)之間的差異,以及在該研究經出版後才能得知的影響力衡量指標,要如何在一開始給予權衡分數?

  1. 主動傳播研究結果的核心訊息

透過發言人和特定部門才能與公眾互動的年代早已不復存在,現在人人都有使用社群平台發言、曝光的機會。身為科研人員,你仍可遵循傳統,靜靜等待出版物經兩年審閱後見刊,並等待其他學術人員率先透過郵件與你聯繫、交流,但同時你也有另外一種選擇 ― 主動地控制訊息的傳播,將研究結果的核心訊息宣傳至各學術研討會、學術網站、個人博客、社群網站等等。

  1. 即時性和互動性,有助於擴大研究影響力

在這個全民互動的年代,你的訊息傳播對象可能是:

  • 尋找新聞的大眾傳媒
  • 希望能更進一步了解你的研究數據的同仁
  • 希望以你的研究為基礎來進行後續研究的研究生/科研人員

只要將研究結果主動發布出去,才能即時接收到他人的反饋,並對此做出回應,在一來一往間不斷擴大自身研究成果所帶來的影響力。

傳統的科研人員將研究論文投稿至期刊後,在等待期間,常由於各研究機構文獻推陳出新,導致其研究結果的話題性、即時性和科學研究的創新度皆已趨弱。並且,那些可能對此研究感興趣的人,在兩年後也未必仍保有興趣,並主動與科研人員聯繫,如此一來,雙方因「時間差」而錯失了交流想法的大好機會,相當可惜。反觀另一位科研人員,在撰寫論文時便透過線上平台與他人互動頻繁,於期刊投稿至審稿期間都持續地宣傳自己的研究成果,並熱衷於回應反饋,等到其研究論文見刊時,不正好水到渠成,將自身的影響力推到頂峰嗎?這兩造情形下所產生的影響力差距,值得大家深思。

請發表您的意見評論

您的Email不會被公開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