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出擲地有聲的句子-Part II

具有完整模式的句子更吸引人,因為我們的大腦不必費勁地去提煉意義。大腦喜歡在句子的一開始就看到主語-動詞-賓語模式,這樣就可以在弄清楚其他細節之前就已經對正在發生的動作有所瞭解。

在我們上面經過改寫的句子中,剛開始有一個主語-動詞-賓語結構,其後有一些解釋和說明。在這裡,我將用粉紅色突出顯示額外的內容:

Research suggests PhD graduates have a broad range of possible career destinations, which has led scholars to question the ut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PhD curriculum. 

(研究表明,博士畢業生擁有廣泛的職業目標,這使得學者們質疑“傳統”博士課程的實用性。)

語言學家將這種結構稱為“右分支句”。大腦更喜歡右分支句子,因為它們在講話中比較常見。口語化的句子由於非常特殊的原因而令人愉悅。當我們閱讀時,我們的大腦會使用大腦中的聲音處理系統來生成“內部敘述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談論“作家的聲音”的原因:從大腦的角度來看,當我們閱讀時,我們是在聽而不是在看。

與右分支句相對的是左分支句,闡述或修飾出現在主語-動詞-賓語模式的動作之前。彼得·埃爾伯(Peter Elbow)在他的著作《講話與口才》中指出,大腦處理左分支句很費勁,需要做更多的處理步驟。從我的一篇論文中拿一個句子來舉例,這個句子在主語-動詞-賓語模式之前進行了很多解釋。我將左分支句解釋的部分用粉紅色高亮顯示:

When consulting with employers about the range of skills a PhD graduate should have on completion in order to be employable, academic managers typically take a round table approach.

(在向雇主諮詢博士畢業生應具備的技能範圍使其能順利就業時,學術管理者通常採用圓桌會議方式。)

這個左分支句迫使大腦在瞭解動作之前,先“掌握”大量有關學術管理者正在做的事情的訊息。這種句子迫使讀者在讀完後重新回到開始,以便真正瞭解發生的事情。

我經常在學生寫作和學術寫作中看到這種左分支句的結構。我認為研究人員在寫作時特別容易使用過多的左分支句,因為在寫作時我們的大腦充滿了細節。學術寫作是帶著防禦性的:我們認為有必要在說出一切之前對所有內容進行限定,以確保讀者知道我們已經進行了盡職調查。

左分支句的使用很難避免,但是如果將左分支句的長度縮短的話就會好很多。這樣一來,讀者的大腦就可以更輕鬆地“掌握”您想要應用於動作的訊息,例如:

When consulting with employers, academic managers typically take a round table approach.

(與雇主諮商時,學術管理者通常採用圓桌會議的方式。)

我希望這種借助大腦科學的解釋方法能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議,讓您的句子更適合大腦閱讀!

原文閱讀:https://thesiswhisperer.com/2021/02/03/how-to-write-a-more-compelling-sentence/

 

請發表您的意見評論

您的Email不會被公開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