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居家隔離期間如何收集定性研究數據

新型冠狀肺炎在全球的大流行不只造成生命的消逝,居家隔離對科學研究也形成非常巨大的挑戰,尤其是需要接觸溝通蒐集結果的定性研究,在這個要求社交安全距離的時刻格外難進行。定性研究是一種社會科學的研究,在收集非數字結果後,加以闡述含意,試圖理解社會活動裡蘊含的科學。例如人類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等,定性研究通常聚焦於日常生活組成的微觀互動,而定量研究則是常用來解釋於宏觀趨勢與現象。

艱難的情況下採取何種措施持續進行研究

在各國因COVID流行實驗室、學校關閉、民眾居家隔離行動受阻的期間,對定量與定性研究的確很難收集數據。以下有些建議可以在隔離期間專心進行的:研究人員可以專心整理數據與結果以利撰寫論文草稿準備發表、檢視研究是否涉及敏感的道德規範問題、趁此機會將研究申請專利、學生可以冷靜思考未來的求職方向等等。趁此機會好好檢視一番,不僅為未來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礎,也可以將過去的成果收割、作期刊發表。

隔離期間如何有效收集數據

有別於定量研究,很多定性研究需要研究人員與受訪者面對面接觸才能進行研究。拜現在科技發達之賜,有很多工具可以在各自隔離的情況下進行訪問。例如使用視訊或通話軟體,就可以看到與聽到受訪者,這雖然與直接碰面的觀察隔了一道螢幕,但也是可以觀察到對方的即時反應,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使用匿名或實名制的線上問卷軟體,也能很迅速地拿到受訪者的想法,對於需要獲取大量受訪者資料時是很實用的工具。另外定性研究的研究人員也能從很多政府平台、開源網站或非營利單位收集先前累積的數據,藉此歸納出社會學或是經濟學方面的論點。

 收集資料時可能造成的使用者偏差

雖然這些線上工具是無法做線下訪談的替代方法,但隱藏了盲點與缺陷。例如一個好的視訊訪談取決於雙方的電腦或行動裝置、網路配備還有對3C裝置的熟悉程度,這就限縮了參與者的背景與多樣性。而且居家隔離中的壓力難免會影響訪談結果,失去客觀性。若使用開源資料,可能無法追究當初收集時的時光背景,也會對數據的客觀性與正當性打折扣。

不是從實驗室取得的數據是否可信

舉凡經濟學、社會學與管理學等等與「人」有關的科學研究,都需要以定性方法收集數據。雖然這些數據並非像理工數學直接驗證得來的數據,但卻是真實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交互相處的結果。定性研究必須一次以一小群人或社團為單位進行實驗和分析,因此也常會被社會詬病其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儘管人與人之間存在著許多不同,但又隨處可以見到相似的現象,希望透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離所衍生出來的方法或工具,未來可以將定性研究所能觸及的範圍更擴大,也更及時地收集到更多結果。

請發表您的意見評論

您的Email不會被公開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